当我们寻求自律的时候,我们犯了这样一个错误,我们把自律当做是一种能力。所以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当我拥有了自律以后,我的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拼命的去寻找自律,但是我们最终却找不到一种属于自律的品质。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犯了一个错误,真正的自律不应该是放在那里的固定的品质,而应该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状态,所以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我们的行为看上去是自律的。
当一个人想要让自己表现的更加自律的时候,它必须弄明白是什么影响和决定着他的行为。毫无疑问,是想法决定着行为,外部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想法从而决定你的行为,你的内部状态决定着你的行为。所以,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如何表现的更加的自律,下面是它的几个方案。
一:改变环境
假如你认为自律是一种品质的话,那么改变环境和这种品质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假如我们想要表现的自律的话,改变环境就至关重要了。环境可以对你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中,你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另外,改变环境这件事情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容易而且效果显著的。不同的环境对于你的意识影响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环境下你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会有不同的行动。
你可以直接改变你的外部环境:比如对于学生来说,假如你觉得你在学习上面遇到了一些问题:没有动力,经常走神想要打游戏,总是不停的想要看手机等等,那么非常有效的做法是:去图书馆。在图书馆这个环境下,静悄悄的,你可以看到大家都在拼命的学习,在这种环境下你进行学习,我相信你的效率肯定会不一样,你先前遇到的那些问题会被解决一大部分。而在宿舍或者是其它糟糕的环境下,会不断的诱发出来一些让你失控的想法:灯光昏暗,我眼睛不舒服,还是不看书了吧,或者是:我舍友都没有学习,我也可以放松一些。记住,环境诱发想法,如果有可能,请尽量改变自己的环境。
另外,你不要主动塑造那种诱惑性的环境,千万不要觉得自己能够控制环境从而打开它,那种强大而又有诱惑力的环境是很难抵挡的。比如,你有剁手的习惯,但是在购物之前会有一段这样的情景:你可能只是想上淘宝逛一逛,体验那种感觉,这个时候你认为你可以控制你自己,你会想“我只是单纯的逛一逛,我不会去买东西的”。可能刚开始你真的只是到淘宝上随便浏览一下,但是,一旦你开始逛淘宝,你自己就给自己塑造了一个环境,一个摆满琳琅满目商品和一个全是打折促销的环境,这种环境会孕育出来购买的想法。比如你看到一个商品降价了,可能你以前也看过,这属于那种可有可无的商品,但是你一想到降价,想到这是一个好机会等等。经过一系列想法的变化,最后你产生了购买的念头,对于爱剁手的你来说,你再次失控了,买了一堆平时根本用不上的东西。好吧,回想一下原因,并不是说你在买上面有多么的失控,绝大部分人处在这种环境下都会有购买这个动作,都会失控的,但是他们却从来不去逛淘宝。是你产生逛一逛淘宝的念头,主动塑造了购买的环境。这件事情很有启发意义,比如打开电脑为你打游戏塑造了环境,稍微看一点娱乐视频休息一下的想法会让你荒废一晚上的时间。所以,不要主动塑造产生失控事件的环境。
二:控制感觉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头脑当中有两种东西存在,一种是我们的想法,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过程,另外一种是感觉,所以说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想法和感觉的混合物在起作用。但是实际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我们的感觉,是附着在思想上面的那一层感觉真正决定了我们要做什么,想法是为了感觉而服务的。你可以思考一下失控的事件,当失控事件发生的时候的那种状态,那种感觉。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类刚开始进化的时候先产生感觉,感觉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对于捕猎者恐惧的感觉让我们快速的逃跑,对于甜味的感觉让我们能够获取能量,对于异性的感觉让我们交配繁衍,可以说在最初的进化过程当中感觉非常的重要。现在,我们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了文明社会,不再会有危险的捕猎者,我们能够轻松的获得糖和食物,文明社会不允许我们随意表达我们的性冲动,感觉成为了阻碍,成为了我们失控的主要因素。
所以,控制自己的感觉乃是自律的核心。想要变得自律,需要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感觉。那么如何控制我们的感觉,这底层的原理又是什么?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是模块化的,各种感觉在大脑内部竞争,最后胜利者夺取大脑的控制权。所以在面对一个可口的食物的时候,你会有两个想法,一个是我觉得我自己饿了,我应该吃这个东西,另外一个是我应该减肥,我不去吃。那么附着在每个想法上面的感觉是什么哪?对于第一个想法,它的感觉是食物的香气,味道以及你对食物的渴望,对于第二个想法,是变得更加美好、苗条的感觉,最终,这两个感觉和想法的混合物在一起竞争。假如前者取胜,那么你会去吃这个东西,自律失败,假如后者取胜,你不会吃这个东西,自律成功。在大脑模块说当中,假如一个感觉对于你的生存更有意义,在一次竞争中取胜,那么它会得到满足,获得正反馈,在下一次的时候它会更加的强大,会更容易在竞争中取胜。这就是大脑模块理论下我们行为的秘密。
那么,按照上面的理论,假如我们使用强迫的方法控制我们的感觉,迟早会失败的,因为维持你的想法和感觉的力并没有消失。只是暂时的被你逼迫在那里,最终会积压反弹回来。所以,现在有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法:面对一种感觉的时候,不要强迫它,而是按照这四步来做:识别你的感觉、接受它、观察它、将它隔离。这就像是小白鼠已经知道按压杠杆能够获得食物,现在你不想让它去按压杠杆,正确的做法不是将小白鼠绑住、控制住不让它去按压,而是在它按压的时候没有食物掉下来。这样,在每一次的过程当中你的感觉因为获得不了反馈而日渐枯萎,自律的事情就成功了。正念冥想的道理基本上和它相似,正念冥想是让我们以无批判的态度来观察我们当下的想法,只是单纯的观察它,然后让它飘过。所以,想要变得自律,一个非常实操性的方法是进行正念冥想。在进行冥想的时候,失败是常有的事情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对于失败的觉察也是一种正念,不要畏惧失败,每一次失败在这里可谓都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三:放下执念
在自律事件当中,认识到感觉的作用以及如何控制感觉是非常重要的,下一步就是控制我们的执念了。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这件事情我们不应该做,无论是当我意识到我不应该看游戏视频,而应该去学习,还是我意识到现在是吃饭的时间了,我应该吃饭。当我们应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肯去做,当我们不应该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却执着的去做,这都是那种执着不肯放下的念头在作祟。这样的念头我称之为执念。
执念不仅仅是单纯的想法,执念也是融合了那种我非得要做、就是就是不想做的,那种执着不肯放下的感觉。所以,执念是一种想法和感觉的混合体,这种混合体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自律事件当中。想要让我们的生活比较自律一些,放下这些执念也是必须的。放下执念的最高境界乃是:吃饭的时候就去吃饭,睡觉的时候就去睡觉,心中一点也不执着,这不就是我们自律的最高境界吗?
训练自己放下执念的方法依然是正念冥想,在进行正念冥想的时候要认知到那种执着的念头,还有附着在它上面的感觉,尝试放下它。
四:头脑中拥有正确的想法
自律的作用是什么?我认为自律作用在于:它能够将我们的理性想法转化为我们的行动。所以,我们在进行自律的时候,其实就是想让我们的行为更加符合我们头脑当中那些理性的想法。
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以及更好的生存,因此,你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方式,让这些认知方式符合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生存。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是:你要相信你的想法,否则,这样的想法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让你的想法符合这个世界的规律并不意味着让你采取那些非常利己的行为,因为这样的行为从长期来看并不符合世界的规律。
在这个基础上,你要头脑明确。假如你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你的头脑不明确,你的行为也会出现一些失控的情况。所以,你要制定好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此刻应该做什么,最好有一个清单或者是日历。否则,你也能够想到会发生什么,也就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由于不知道做什么就随便做一些消遣、娱乐的事情,刷一刷朋友圈、看微博,刷知乎。这一块更多的像是如何制定目标之类的,但是在这里要求很简单:你一定要明确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做,这样你才会有相应的行动。
五:形成习惯
最后,我们当然希望是将我们好的行为变成一个习惯,将原本是一个需要自控的过程变成一个顺其自然的习惯的过程。自律的过程总是需要消耗时间和能量的,形成一个习惯以后可谓省时省力,它已经成为你固定的一部分,不需要经过内心的冲突就能够表现的很自律。
在习惯理论当中有暗示物-渴求-奖赏这一说。当我们看到暗示物的时候,我们会产生渴求,渴求就是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感觉,是引导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力,事情做完以后得到反馈。可见习惯的过程和上面描述的我们感觉的工作方式是多么的像。假如你不断的控制自己的感觉,最终它会变成一个习惯。
本文参考《why buddhism is true》